上戏歌剧制作班研究生北京研学之旅(三)

时间:2024-05-17浏览:13设置

47日,2022级艺术管理MFA26名研究生在黄韵瑾教授的带领下,前往北京,开始为期两周的《歌剧院运营管理》课程。本次课程由北京市文联主席、国家大剧院首任院长陈平主席亲自授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专业的歌剧制作人为目标,提升学生的歌剧素养,形成系统的歌剧制作思维。


研学的最后一周,我们站在了旅途的终点,准备迎接那份属于坚持与努力的丰硕成果。


DAY 13

419


结合《长征》纪录片的观看,陈主席对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的成功之道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具体包括运作模式,发展战略和策略,领导执行与生产能力、综合能力,有效创造需求五个方面。


首先,运作模式上,以艺术生产和演出经营为主要内容。其次,在科学地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和策略上,实施了国际化战略,打造一流的剧目产品,强有力的剧目制作体系,两个两手抓,观众培养,注重传播,高素质的歌剧制作人才,采取项目制运作模式,低成本运行,良好的财务结构,形成品牌影响力。另外,极强的领导力、执行力,形成剧院的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能力、综合能力、集成能力也是推动歌剧制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最后,在有效创造需求上,从培养观众需求开始,由易到难,打造理性的布局,用各种方式去传播。在培养观众的同时,也要培养媒体记者,形成“歌剧友好型”剧院,让歌剧成为城市的文化因素,成为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当晚,陈主席还组织了去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观看杭程编剧/导演的《契诃夫的晚餐》。这是一部非常创新的小剧场作品,以戏剧艺术本身为主题,通过契诃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以及龙套演员的对话,全面梳理和探讨了戏剧上包括文学、表演、制作等重要话题。在北京老街间,观众穿越时空共赴一场文学盛宴,现场“真听真看真感受”,在现场伴奏中,在西餐、面点、涮锅里,感受俄国文学的灵魂。


DAY 14

420


此次策划、预算、日程专题课程特邀国家大剧院演出部制作项目总管凌重江老师进行授课。凌老师以大型制作《阿依达》《泰伊思》等项目为例,从一线工作者视角详细讲解项目策划书写作要点、项目制作管理重要节点及预算控制等实践经验。


首先关于策划书写作,需以实用性为出发点,即为剧目立项实施提供初步的依据。在项目概述中介绍演出剧目的主要概况,重点阐述策划组织该次演出的主要思路、亮点,演出的制作规模,以及经过对当前演出市场的分析推新演出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后讲解了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即项目制作节点控制及制作日程表制定。其中公演时间是最为重要的节点依据,以《阿依达 》为例,项目组需提前三年进行总体策划以保证项目顺利推进并达成低成本运营的目标。


课程最后展示项目预算控制等管理工具的制作及应用,并结合艺术家合作等工作细节,凌老师就制作人作为项目运转的中枢所需具备的沟通、协同管理等基本素养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DAY 15

422

在《世界一流歌剧院的实现路径》这一堂课陈平主席带领我们梳理了一下歌剧院想要迈向世界一流的地位需要具备的要素,主要从软件、观众、剧院院长四个层面来展开讨论。


首先是软件层面。国家大剧院之所以成为了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剧院,是因为国家大剧院一直致力于打造精品艺术作品,引进和培养优秀的艺术家。按照“引进——联合——独立制作”的模式来逐步发展自身制作能力,目前已经迈入独立制作的阶段。与此同时,国家大剧院的制作体系、流程和品牌塑造方面都很完备。


其次是观众层面。国家大剧院选择有特色、优质的艺术作品,满足观众的差异化诉求,保证了观众的黏性。同时注重培养观众的艺术素养,通过上演优秀作品、艺术教育和艺术普及让源源不断的新观众踏入艺术的殿堂。


第三是剧院层面。国家大剧院的定位准确,追求经典而不是追求前卫,注重表演艺术而不涉足娱乐。运营模式符合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成功实现艺术和市场的统一,公益性与商业性的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在发展战略上,国家大剧院围绕“使命、远见、组织”展开,具备前瞻性和差异化。与此同时,国家大剧院优化组织设计,打造人才高地,构建优秀的传播体系。


最后是院长层面。一流歌剧院的院长应当具备艺术修养、经济头脑和政治素养。这样才能保证剧院运营的整体艺术性和经济性,让歌剧院可持续运营发展。


DAY 16

423


423日,陈平主席带领同学们针对“歌剧在中国”这一议题进行讨论,提出关于中国歌剧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国家大剧院的制作体系及其在中国歌剧发展历程中起到的作用等方面的二十多个问题,并做出详细解答。


陈平主席将国家大剧院成功的关键总结为四个层面。宏现层面是定位、模式、战略、价值理念等;微观层面产品分类、演出组织等;院长层面是院长要履行他的主要职责,抓好最为核心的关健工作;外部层面是赶上了一个国家强盛又有好的文化政策的好时代。国家大剧院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找到了规律性,坚持“人民性”、“艺术性”和“国际性”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些成功的制作经验对当前中国歌剧制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聚焦当下,中国歌剧正迎来发展的第三次高峰,机遇和挑战并存。在中国,歌剧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在这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曾出现两个创作的高峰期:一个是上世纪中叶,以《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等剧目红遍大江南北为标志;另一个是19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歌剧被引进,同时歌剧创作也进入到活跃期。


21世纪的今天,中国歌剧出现了第三次高峰,此次高峰不论在规模上、范围上、多元化上,以及影响上都前所未有,势头强劲,这是国家经济强大后,增加对文化的投入、对歌剧支持的力度,以及近年来国家重视民族歌剧、鼓励原创的结果。此阶段虽然歌剧规模很大,但质量与规模还不成正比,总体上,发展不平衡、缺乏精品一直是现实问题,类似《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等在全国范围内家喻户晓精品还为之甚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有高原没高峰”。


未来的歌剧发展,首先要从剧本,作曲家,制作方三方合作的角度入手。其次要提倡面向现实,要考虑观众的接受能力,因为歌剧最终检验者是观众。再次要努力创新和探索,在培养观众上下功夫。此外,还要加大交流力度,特别是增进国家间的交流,共同推进全球歌剧事业的发展。通过吸纳国家大剧院的经验,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地应用,让高水平歌剧经常出现,让演出场次更频繁,让歌剧制作队伍更专业,让观众的认知度以及社会的认同度更高,让创作土壤更好,从而在未来的中国创造出一个繁荣的歌剧环境。


在北京学习的两周里,同学们从歌剧理论出发,理论结合实践,对歌剧制作与歌剧院运营有了深入浅出的学习。


第一周全面学习歌剧相关知识,包括歌剧概念、西方和中国歌剧发展历史、中西方歌剧差异、歌剧制作流程等。除课堂教学外,同学们还进行了北京艺术中心和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的参观,并在课堂学习之余观摩了两部经典歌剧影视作品。


第二周着重实践环节,凌重江老师以歌剧《阿依达》为案例,详细讲解分析了歌剧策划书撰写、预算编制和日程安排方法。陈平主席还分享了成功运营一流歌剧院的经验和路径。除此之外,同学们在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参与了儿童歌剧《白雪公主》和红色革命歌剧《长征》的分享,打开了对艺术空间的思考。


整个研学活动贯穿理论与实践,注重知识传授与艺术体验相结合,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实践机会,以真实案例与场馆活动为课堂,亲自参与其中,成为其今后从事歌剧制作和剧院运营事业的极大助力。

图片




Copyright © 威廉williamhill(ChinaVIP认证)官方网站-登录入口.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9077319号-8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