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链接:《解放日报》专访威廉williamhill官网国际副院长约翰·霍金斯教授

时间:2008-01-24浏览:701设置

创意是一股成熟的力量
——“创意产业之父”上海演讲问答实录

    (解放日报实习生 郭艺 记者 陈 江  2007-01-21)

    斯文而睿智的约翰•霍金斯已不是稀客,他似乎对充满生机的上海情有独钟。新年伊始,这位被誉为“创意产业之父”的英国人再次来到上海,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学术之旅。面对跃跃欲试的中国年轻人提出的种种创意疑惑,他总是笑着娓娓道来。


  问:我们都知道,您正经历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角色,那么您是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呢?
  答:我现在有两种不同的职业角色。首先,作为一个商人我是数家影视公司的董事;同时,我正致力于帮助许多国家、城市以及公司去发掘和管理创意,并探索如何将他们的创意转化成经济效益。
  创意应该是属于各个行业的,所以我觉得我现在干的两件事是互补的。我在影视领域中积累的经验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人们创意的产生,了解他们如何通过创意来实现经济利益。我之所以会投身于创意和创意经济,那是因为我坚信创意是我们人类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东西。


  问:如何将创意变成生意呢?能否为中国和上海的创意产业提些您的看法?
  答: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的确从想象力到生产力,最后实现发展力,都有一个过程。我们亲眼看见,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贡献。我认为亚洲的创意活动更强调协作和共同。中国的创意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目前这股“创意热”已预示着前景不可限量。对中国来说,跨行业合作更可能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生物和农业的合作。
  去年我很高兴看到上汽集团参与组建了上海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不管来自德国还是中国本土的设计师,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创意人”。而英国老牌的罗孚车为何最后被社会淘汰?原因之一是因为它的员工大多是“老”一代,与社会新兴文化没有联系,设计把英国本土文化隔绝,又脱离了年轻人。 

      
  问:在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的创造力受到工科教育的影响较大,似乎已习惯于工程师的思维方式。而且目前中国工业稳步增长,全国有10亿人口每天做重复的简单劳动,请问英美在这方面和中国有何差别?我们如何才能突破工程师的思维模式?
  答:英国过去也陷入过工业思维的模式,不注重与其他行业的联系。但事实证明,创意需要更多文化的整合。工程师创造物体的硬件功能,如果只满足于此,并不代表着成功。当今的创意,不再是发明物本身,而是再创一种文化和娱乐的功能。   
  对于福特车大家并不陌生,它的T型车曾经风靡一时。但到了上世纪20年代,T型车虽然作了改进但多年来基本无变化。用福特本人的说法就是:“任何顾客都可以把它的车子漆上他喜欢的颜色,所以我们只要生产黑色的就行。”而通用汽车喊出的口号则是:“为不同经济能力的人和不同用途提供汽车。”并提供给顾客的是大家都买得起的形形色色的汽车。在美国人发出体现个性的呼声时,福特公司却在错误观念引导下,一直只生产一种型号的黑色汽车,终于导致了它在当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问:我们在座有搞技术的,有做销售的,还有做文化传播的,当我们在为自己的事业尽心尽力时,“创意”会不会离得很远?
  答:并非如此。这里我举一个例子,自行车虽然始于欧洲,但美国人发明的山地车却打破了传统的自行车概念,将一股新风吹遍全球。令人赞叹的是,山地车的发明者并不是一位专家,当时,一群热衷于骑沙滩自行车在山坡上玩乐的年轻人突发奇想:“要是能骑着自行车从山顶飞驰而下,一定非常有趣。”注意,他们为的只是“有趣”,而非“赚钱”。
  所以说,创意无处不在,我每天都会从大脑里涌出创意,有好的,也有坏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创意的资本———头脑,但要懂得如何去筛选,把创意演化成能力。创意是一股成熟的力量,它将给自己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当它从一个初始的念头,到个人激情,再到产品,最后可能产生强大的行业推动力。
  几乎这样的创意我们在每家公司都能找到,哪怕一栋大楼、一个企业中心的建立,都能从中领略到创意激情。我想,这也是华纳、苹果等公司为什么成功的原因所在了。在一些国家里,各界的纳税人参与到创意中来,创造出的经济效益使行业变化巨大,这些未必是专业人员可以做到的。当你有了不同的态度,并表达出个人意愿,整个世界就完全不同了。
  “创意可能带来这样的转变:由病人告诉医生他自己需要的治疗方法,并表示负全责,而医生只起辅助性的作用。”

——约翰·霍金斯

Copyright © 威廉williamhill(ChinaVIP认证)官方网站-登录入口.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9077319号-8
返回原图
/